• 历史沿革

  远古人类的足迹,随着时代推移而遍及今日的南京。东郊汤山出土了距今约30万~50万年的“南京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溧水区神仙洞发现了距今1万年以前的“溧水人”遗址!

  距今6000多年前,南京鼓楼岗西北侧的北阴阳营和玄武湖畔、长江岸边开始出现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聚居着南京的初民。3000多年前,沿江河地带,已经相当密集地分布着青铜时代的居民聚落,以秦淮河中游的湖熟镇一带较为集中,称为“湖熟文化” 。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败越国,于石头山筑城置金陵邑,金陵之称亦因此而得名。

  秦汉时期,南京地区随经济发展而建县渐多。汉末三国鼎立之初,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9月即迁都于此,称作建业,为南京建都之始。公元317年,晋琅琊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以建康(今南京)为国都,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此后,南朝宋、齐、梁、陈相继定都建康,史称“六代豪华”,南京由此有“六朝古都”的美称。

  公元937年,南京成为南唐的首都,称为江宁府,这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期。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南京”,第一次成为一统天下的全国首都。由此,南京城市发展进入又一高峰期,南京都城为当时世界第一大城。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于此,改名天京。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7年,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

  “金陵自古帝王州”,从中古到近现代,继孙吴之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朝、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先后定都南京,共455年,史称“十代都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文化遗产。

  南京名称之多,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各国古都中也属罕见。据史载,仅历代县以上建置的名称就有金陵、秣陵、江乘、湖熟、建业、建康、江宁、白下、上元、集庆、应天、天京等40多个。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成为中央人民政府直辖市。1952年9月,南京为江苏省省辖市。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为江苏省省会。1994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明确南京的行政级别为副省级。


                      


金陵第一都——东吴 


  说到东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恐怕马上就有人想起那句“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似乎南京由此就开始成为文人骚客们吊古伤今的好地方。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当时的东吴实际上是中国最叱咤风云的一方豪强,势力范围遍及今天的长江中下游。东吴大帝孙权开创的一代霸业成为中国历史不可抹去的浓浓一笔,而南京则是他留下的最大遗产。

  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在当时徐州附近当副县长的孙坚召集了1000多人加入到这场混战之中,并逐步发展成一直有相当实力的军事力量。可惜,不久孙坚就在与刘表的交战中,被其部下黄祖射杀。虎父无犬子,其子孙策、孙权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孙策仅依靠原来父亲千余旧部,就在江东打出了一片天地,为后来的东吴政权奠定了基础。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年仅19岁的孙权继位。

  当时的东吴,政权还很不稳定。为了对抗来自北边曹操的威胁,公元210年,孙权正式把自己的权力中心迁到秣陵,并改名建业,由此揭开了南京历史的新篇章,东吴也成为第一个在南京建都的政权。

  其实,早在公元208年,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孙吴,经过当时的秣陵,就赞叹道:“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210年刘备去拜访孙权,经过秣陵时再次力劝孙权定都与此。

  孙权定都南京后,为了巩固城防的需要,在秦淮河的入江口修建了石头城。南京“石头城”的别名由此而来。早期的建业城并没有城墙,仅有竹篱笆,后来夯土筑墙,而城门也还是用竹篱编成。

  当时虽然物质材料比较匮乏,但是整个城市的规划还是井然有序的。它仿造了吴王阖闾的吴城,分宫城和都城两重,无外郭。宫城在都城的中间偏北,约占总面积的1/4。其核心为太初宫,南宫、苑城和西苑分别为宫殿、花园和卫队驻地。宫城的南门为宣阳门,(位置大概在今天的南京市城区的中心新街口)出宣阳门向南至朱雀门,大约是5里,这段路就是“苑路”,也就是皇帝的专用通道。两边有水沟排水,再两边就是一般人员通行的道路。在这条大道两旁是中央官署和部队营房。朱雀门外就是秦淮河,河两岸就是居民区和商业区了。整个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规划得井井有条。后来的六朝基本上都是延续了这样的城市布局。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南京于是成为和曹魏的洛阳、蜀汉的成都鼎足而立的三个中心城市之一。

  作为一国首都的建业,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成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在文化也是绚丽多彩,绽放出艳丽的奇芭。

  公元247年,孙权为印度僧人康僧会修建了“建初寺”。建初寺是江南地区最早的佛教寺庙,它的建立成为佛教在中国南方兴起的标志性事件。在康僧会的努力下,佛教逐步在南方流行开来。

  在自然科学领域,南京孕育出许多杰出的人物。如著名的浑天论者王蕃。他不但写出了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浑天说》一书,而且制作出了天文演示的仪器――浑象。此外,他还计算出π等于1.555……。而孙吴时期的太史令陈卓综合了前人的研究,创建了包括“二百五十三官,一千五百六十五星”的全天恒星体系。为我国古代研究观测星相提供了基础,后人沿用了1000多年。

  文学艺术方面,江南人更是显出不同一般的早慧。《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被康有为赞为“奇伟惊世”。吴声歌曲乃是当时吴地百姓的民歌,后来发展称为“吴歌”,后来又称为南朝乐府的一部分,它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委婉含蓄的手法,五言四句的格式,对后代五言绝句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曹魏的战船铁甲带走了东吴的末代暴君,但东吴在南京的数十年经营却开启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进程。南京由此踏上了中国历史,在留下自己印记的同时改变着中国的历史。

 

偏安朝廷――东晋 


  东晋王朝(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是由西晋王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来的小朝廷。历史和司马家族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司马炎横扫建业之后一直压制建业,为此还把“建业”改成“建邺”,但幸好他没有毁城,不然他的后人都没有逃跑的地方了。今天我们将东晋作为一个朝代写进中国的古代历史,但事实上东晋的统治范围仅限于江南的半壁河山,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江苏、安徽、湖北各一部,以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西等地。在此期间,中国北方一直由匈奴、鲜卑、羯、羌、氐等少数民族统治者控制,并且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

  公元316年,西晋的末代皇帝司马邺被俘,宣告了西晋的灭亡,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司马睿是为晋元帝,因其继西晋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称之为东晋。

  说东晋是个偏安朝廷或许对它并不十分公平,自东晋初年祖逖中流击楫以后,东晋一直都有北伐的呼声,它的军队也曾经一度克复了洛阳、长安。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争斗不断,所以东晋统治者竟在它版图最广大的时候,被人篡了权。但总体上来说,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后,东晋王朝大体上保持了百余年的平静。这使得江南的名士与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北方先进手工业技术与南方传统的技艺相互融合,使当时南方的手工业水平比西晋时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于促进南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建康(南京)作为当时东晋的都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东晋统治者出于加强城市安全的需要开始修建建康的外郭,就是环绕都城之外的城墙。不过当时修建的外郭既不是用土也不是用砖,而是用竹篱笆围成的。于是建康城就成了一座大竹寨。除了加强城防措施之外,东晋的皇室和贵人们还陆续在建康城建筑了很多豪宅大院。如成帝仿造洛阳宫城的式样建筑了“建康宫”,王导在今天南京朝天宫一带修建了一座“果木成林,鸟兽成群”的“西园”。著名的“乌衣巷”在当时就是名门望族的集聚区。东吴时代,孙权为保卫都城安全,曾在这里驻扎了一直卫戍部队,因为士兵一律是乌衣玄甲,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乌衣营”,后来以王、谢为代表的东晋大门阀的宅子也在这里,而他们的子弟当时也多喜穿黑衣,所以人们就把这里称为“乌衣巷”。因为刘禹锡的一首“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于是,乌衣巷也就成为东晋王朝盛衰的缩影。

  东晋统治下的建康,不仅政治地位重要,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建康是当时全国性的佛经翻译中心。以佛驮跋陀罗和法显为代表的一大批僧人在当时的南京翻译了大量的佛学经典文籍,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晋时代,建康城里人才辈出。王羲之、王献之“二王”所创新定型的楷书、行书、草书为后世万代所宗。顾恺之的《维摩诘居士像》被称为“自生人以来未有也。”此外,还有绘画雕塑大师戴逵,文学名家陶渊明、干宝等,都是名噪一时,并流芳后世,光照万代。

  东晋的影响还不局限于此。建康还是当时国际交往的一个重要舞台。现在的日本、朝鲜当时都和东晋王朝有外交关系,并派过使节到建康访问。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当时音译浦林)也曾经遣使来建康,东晋政府也派使节回访过。现在南京出土的东晋时代文物中,就发现了很多当时欧洲的产品。说明通过两国商人的贸易活动,中国和欧洲很早就建立起了经贸往来。
  东晋政权是建立在世袭门阀制度的基础之上,自始至终皇权始终式微,皇帝的命运往往掌握在手握雄兵的权臣手中。

  终于,当大将刘裕在公元416年攻下长安之后不久,晋恭帝就在建康南郊筑起高台,以禅让的方式把天下交给了他。东晋结束,刘裕成为宋的开国之君。一个新的时代――南朝开始了。

 


短暂的辉煌——南朝.宋 


  从公元420年到公元479年,一共只有59年的时间。南朝宋政权却经历了八个皇帝,除了开国的武帝刘裕以外,其他没一个有好下场。全都因为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而被杀。

  在政治上刘宋政权确实乏善可陈。不但再也无心收复北方,统一中原,就连内部也无心整顿,皇帝一门心思的寻欢作乐,大臣们你争我夺,伺机问鼎。士大夫阶层沉浸在醉生梦死之中。

  虽然整个政治一片乌烟瘴气,但建康的科技和文化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文学上,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文笔简洁俊秀,记录了魏晋人物数百位,后者无出其右,成为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之作。“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改革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此外,范晔穷尽二十年心血所著的《后汉书》,因为资料翔实,文才横溢,被后人称为“良史”并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四史”。

  科技领域,宋政权虽然短暂,却同样留下了灿烂的光芒。医学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宋文帝时,政府设置了太医博士、太医助教等医官,专门负责医学教育工作。宋元嘉二十年(443),何承天制成《元嘉历》,此历法比以前的历法更加精密,推动了中国历法的发展。

  不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还应该是刘宋末年的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他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将圆周率推演到小数点后7位,这一杰出成就领先了欧洲1000年之久。成为中国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此外,他还制造了指南车、发明了使用机械开动的“千里船”,还有他发明的“水碓磨”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舂米和磨粉的效率,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此外,书画、围棋、佛教、道教等也在这个时候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给后世都留下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国都,刘宋统治者在建康修建了一些宫苑,庙堂,但由于年代久远,战火频仍,基本上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只留下点滴残骸遗迹供后人感慨和追思。


瞬间的光芒——南朝.齐 


  在南朝的宋、齐、梁、陈之中,最短命的就要数齐了。从公元479年到公元502年,一共只有短短23年的时间。期间总共有7个短命的皇帝,平均每人当“天子”不过3年多一点的时间。最短的只有四个月,就被废。

  虽然南齐和刘宋在政治上同样是混乱不堪,但它在南京的历史上也留下一些珍贵的历史遗产。

  建元二年(公元480年)高帝萧道成开始改建建康城墙。自东吴以来,建康就是一座大的竹寨,它的围墙都是用篱笆围成的。萧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对城墙进行全面的改建,根据现在考证,城墙采用内部夯土,外包城砖的方法建筑而成。

  建康城经过自东晋以来一百多年的经营,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北魏使节利用到建康出访的机会,将建康的城市地图描摹了下来,后来北魏政权以此对洛阳的宫殿进行了改造。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南齐留给我们的最大的物质遗产恐怕就是栖霞寺和千佛岩了。栖霞寺坐落于南京栖霞山的主峰。当时的名僧僧辩法师和居士明僧绍在此修建“梵居”,这成了栖霞寺建寺的开始。齐永明二年明僧绍之子继承父志开始在栖霞山凿壁雕塑佛像。后来齐、梁的贵族都纷纷来这里凿窟造佛,千佛岩逐渐形成规模,后被人称为“小云冈岗”千佛岩的佛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细圆润,风格典雅秀丽,被公认为是不可多得的六朝时期南方的佛教艺术珍品。

  南齐孕育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朵奇芭。齐永明年间,沈约、谢朓利用汉语声韵理论中的“四声八病”说,一改刘宋时期“元嘉三大家”的诗歌中存在的堆砌内容,语言堵塞的毛病,自觉按照四声的规律创作诗歌,且多吟咏性情,讲求流畅自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为“永明体”。它成为诗歌发展史的一个重大转折,诗歌由此由古体向近体转变。这一转变也极大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审美趣味,对后代诗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除了诗歌,骈文也在此时盛行起来,骈文讲究对偶、声律、用典、藻饰。这种“骈四俪六,锦心绣口”的文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文学的形式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了文学创作,在文学理论方面,刘勰《文心雕龙》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承前启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统治阶层的倡导,佛教在这个时候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各个流派各呈其能。很多僧人互相辩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不过,这时也出现了一个著名的反对派――范缜。他不相信因果报应,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人辩论,并留下了专著《神灭论》,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公元498年,六朝中最昏庸残暴的皇帝萧宝卷继位。虽然只有短短三年的时间,但却搞得天怒人怨。终于,公元501年被部下杀死。从此结束了齐王朝短暂的23年统治。


佛教王国――南朝.梁 


  梁一共经历了6个皇帝,历时55年。说它是佛教王国是因为梁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梁武帝,他在位47年,竟四次舍身出家当和尚。最后因为太“仁慈”导致国家腐败,奸佞当道。自己也被饿死在台城之中。

  梁武帝在其当政的最初二十几年里,还比较勤政,这使得当时的国家获得较大的发展。建康也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世界级大都市。

  经过齐末的战乱,建康城遭到了比较大的破坏。梁武帝重新设立了大匠卿一职专门负责都城的建设。他首先在当时的皇城,也就是台城的东北重建了昭明太子的太子后又陆续重建了太极殿等大小数十个宫殿,他还将台城改为三重宫城,对皇家园林和寺庙宗社等也大量翻修。这样经过萧衍40多年的经营,建康成为当时罕见的大都市。

  梁的繁荣也受到了来自海外的很多国家的钦慕。扶南王国位于今天的柬埔寨一带,是当时的南海霸主。它曾经向梁武帝进献佛像和牙塔等,被梁武帝封为安南将军。天竺是古代中国对古印度的称呼。萧衍即位后与天竺开始建立官方联系,双方贸易往来频繁,很多天竺的高僧都到建康来译经传法。马来半岛上的很多国家也主动与梁政权建立联系。作为当时先进文明的中心,建康还曾经三次接待过来自波斯的使团。

  梁的繁荣也使得它的社会文化呈现出五彩纷呈的局面。

  《昭明文选》和《诗品》就是最好的例证。《昭明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它选录了上自战国屈原,下至梁朝陆倕等130多位作家的作品700多篇,读者可以由此领略到战国至梁800多年的文学风貌,为后人研究这一段的文学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诗品》是继《文心雕龙》之后的又一部文学理论力作。它对汉魏以来的五言诗的发展作出了一个总结,并提出了反对形式主义的文学主张,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佛教的发展史上,这个时期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节点。被称为禅宗始祖的达摩被萧衍迎接到建康。萧衍十分虔诚,但达摩却认为他不通佛理,于是不辞而别。萧衍急派人追到江边,但达摩却折芦为舟,留下了一苇渡江的传说。而今天在幕府山上还留有当年据说是达摩休息时的山洞——达摩洞。这也成为清代“金陵四十景”之一。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在位期间极其尊崇佛教,他不但大修庙宇、亲自翻译、注释佛经,而且还四次舍身到同泰寺出家为僧。朝中大臣为此花费了巨额的资金才把他赎了回来。

  梁武帝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平时素食布衣,生活很简单,但他对亲属和部下却极为宽容。对于皇亲国戚贪赃枉法他都不加追究。最终,他愚蠢的仁慈葬送了国家的前途,而他本人也被人俘虏,最后竟饿死在自己的宫殿里,成为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最后的繁华――南朝.陈


  改朝换代的同样一幕在公元557年再次上演。梁大将陈霸先迫使梁敬帝退位,将天下禅让给了自己。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开始了。

  公元557年,北周灭北齐,陈宣帝命大将吴明彻讨伐北周,结果失利,陈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丢失,陈的版图由此成为六朝之中最小的一个。

  陈的历史短暂而且国力衰弱,这时已经无法和北方政权相对抗,只能祈求自保。在社会文化上,这时候的佛教文化继续获得发展。南齐建武年间,辽东人僧朗来到建康,居住在栖霞寺,开讲《华严》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号称“摄山大师”,开始了“三论之学”在江南地区的流传。至陈时经过广大弟子的传播终于成为佛学主流。同时,另一位佛学大师智顗抵达建康,开始在瓦官寺传弘佛法。他在瓦官寺8年,开讲《法华经》、《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奠定了天台宗的理论基础。

  在这里还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庾信的《哀江南赋》。庾信15岁时曾是梁昭明太子的侍读,文学素养很高。庾信与其父庾肩吾及徐摛、徐陵父子形成的“徐庾体”成为当时盛行的绮丽香艳的宫体诗的代表。后来,庾信出使西魏却被扣长安不得南归。晚年虽身居高位,但思乡之情更甚。眼看南归无望,万千思绪郁积心头,于是作出了千古绝唱《哀江南赋》。赋前有序,概括交代了作赋的缘由,赋的正文以自己的身世为线索,历述梁朝的兴亡史,具有史事的规模和气魄,为古代赋作中所罕见。在艺术上也是一扫南朝诗文的绮丽之风,苍劲沉郁,为后世所称道。

  太建十四年,陈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陈叔宝登基。他即位之时,陈朝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可他不但不知道体恤民情,重振国力,反而耽于酒色,整天与后宫嫔妃厮混,还大兴土木为自己建造园林。他常常召集宫女嫔妃以及一班文人一起在宫中宴饮作乐取乐。其中他亲自作词谱曲的《玉树后庭花》极写美人之貌,风格绮丽,词藻浮艳,成为靡靡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公元589年,北方已经是隋朝的天下,隋文帝派大军50余万南下灭陈。而这时的陈朝还正准备过新年呢。边境上陈军守将告急的警报接连不断地送到建康。他却将收到的警报,拆都没有拆,就往床下一丢了事。

  士气涣散、军民离心的陈朝抵挡不住隋的进攻,很快建康就被攻陷。中国重新归于一统。建康作为都城的历史也暂告一个段落。隋文帝担心建康被人利用起事,于是在消灭陈朝以后下令毁城,繁华了近三百年的六朝帝都不复存在了。


词史留名——五代十国.南唐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烽烟四起。公元937年,徐诰接收吴王杨溥的禅让,成为了南唐的第一个国君。

  自六朝建康城被隋军平毁之后,南京的地位一直受到压制,直到唐朝末年,其地位才又开始上升,杨吴天祐六年(公元909年)徐知诰(即徐诰)任昇州(即南京)防谒兼楼船副使,开始经营南京。他将南京城池向南迁移,把秦淮河圈进城内,并在城内修建了一系列的官署,楼堞,使南京具备了建都的条件。公元920年,南京由昇州大都督府改为金陵府。公元937年,徐诰在金陵称帝,国号“唐”(后改为“大唐”)史称“南唐”。

  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地方政权,它抵御中原军阀势力南下,使南方地区得到生息发展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和地域内,南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文化遗产,泽被后世。

  南唐第一个皇帝烈祖李昪,在位7年,他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国民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李昪死后,其子李璟即帝位,他虽有雄心壮志,但国力有限,在与后周的争战中多次失利,最后抑郁而终。

  南唐虽然在政治、军事上和北方政权相比处于劣势,但在文化上却光彩异人。李璟在金陵设立了翰林画院,奉养了一批专业画家。其中周文矩、顾闳中、董源等都是当时名闻大江南北的名画师。南唐的绘画,上承唐朝遗绪,下启宋代先河,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高峰。

  南唐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佛教继续盛行并获得很大发展。后主李煜时,国家有两个最大的经费支出,一个是向北方政权缴纳贡赋,另一个就是修建庙宇。栖霞寺也是在这个时候得到重建。

  建隆二年,南唐中主李璟病逝。这时的南唐长江以北的土地已经全部被后周夺去。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南唐的最后一个君主,李煜继位了。李煜在政治上是一个不足称道的无为之君,但在中国的艺术史上却影响很大。他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文、词均擅长。尤其是词,在晚唐五代词中独树一帜,艺术上达到很高的境界,特别是亡国以后的作品,哀怨沉婉,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思念。李煜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艺术家的李煜实在是不合适作一个一国之君。虽然他一再向北方委曲求全,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阻挡住宋军南下的步伐。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军搭浮桥过江,进入南唐境内。公元975年,宋大将曹彬的大军攻破金陵城防,南唐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曹彬入城之后并没有像古代很多胜利者那样屠城抢掠,而是严禁暴行,切实保护了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并且也妥善保护了当时南唐的文书典籍。

  宋灭南唐以后,又将其改为昇州。由于昇州既是“用武之邦”又是“丰财之便”,宋朝将其视为江南首府。


 
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明 


  在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中原地区,所以,定都南京的政权总被历史学家称为偏安东南一隅的地方政权。这种状况到了明朝终于得到了改变。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年号洪武,南京成为第一个全国性政权的首都。

  南京作为明朝的首都自1368年至到1420年朱棣宣布迁都北京为止,一共是52年。这半个世纪也是南京城大发展的50年,它基本奠定了后来南京城市的发展格局。

  早在红巾军起义时,就有人向朱元璋提出:“金陵龙盘虎踞,帝王之都。先拔之以为根本,然后四出征伐,倡仁义,收人心,勿贪子女玉帛,天下不足定也。”朱元璋听从了这样的建议,在攻占了集庆(南京)后,改名为应天,并开始经营起南京。

  1366年,朱元璋开始扩展应天府。新的应天城突破了中国古代都城方形规制的传统,依据山川、湖泊、河流等自然地势的状况,因形随势而建。其平面呈西北角伸展,南部突出的不规则壮,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长约5.5公里,周长33.676公里。城东北面靠近钟山西南麓,与前湖、琵琶湖相邻;北面紧邻玄武湖,囊括了覆舟山、鸡笼山;西面和西北角延伸到长江边,纳入狮子山和石头山;南面纳入秦淮河。新城大体分为城东宫城区、城北军屯区、城南商市区。官员、富豪大多集中在城中和城南地区。

  作为首都,城防当然非常重要。南京现存的明城墙迄今已经有超过600年的历史,它不仅是我国现存的第一大城墙,而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它的高坚甲可以称为天下第一。南京城墙高14米到21米,城基宽14米,大部分城墙都是先用花岗岩或石灰岩的条石作基础,再用大转垒砌成内外壁和顶部,内外壁之间再是碎石、黄土层层夯实。城墙的夹缝之间还浇灌上一种“夹浆”的黏合剂,使得墙体虽饱经风霜,但经久不坏。为修建南京城墙,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数以百万计的军队、工匠、囚徒、民夫。可以说是顷全国之力而为的。

  朱元璋定都南京以后,除了继续讨伐各方割据势力完成统一大业以外,还着手开始各项国家建设。他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丞相制度,将权利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提高了“六部”的地位,在地方上改革了元代的行省制度,将地方权利一分为三,由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别负责政务、司法和军事,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1370年,明代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八股取士开始成为一项重要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形成,并延续下来。1385年,朱元璋颁布了其亲自编定国家法律《大诰》。为笼络人心,朱元璋在南京修建了伊斯兰教礼拜寺。他还封道教正一道主张正常为“大真人”,掌管天下道教。朱元璋为充实南京人口和建设南京、拱卫首都的需要,迁徙了数十万的外地人口来京,除了军队还有大量的工匠以及江浙的富户。经过他几十年的经营,南京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国家的首都。

  1399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造反。1402年,朱棣成功地攻下了南京,赶走了自己的侄儿,自己当上了皇帝。因为考虑自己的势力在北方,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下令迁都北京。

  而后,南京一直最为陪都在历史上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波澜壮阔——太平天国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不断被外国殖民主义势力蚕食,中国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不甘忍受压迫的中国农民终于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点着了后来燃烧半个中国的反抗的燎原大火。

  自1851年起事,经过两年的浴血苦战,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由于南京地区物产富饶且北隔长江,在全国影响重大,在历史上也曾经多次作为一国之都,所以洪秀全宣布在南京定都,并把南京改为天京。

  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这极大地打击了清廷在南方的统治,清朝政府不断派兵前来镇压,但都一再被太平军击败。

  太平天国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诸多“第一”:

  它是中国历代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目的最明确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军转战的范围跨十八个省,涉及约半数的中国人口——二亿,由兴起至失败的时间长达十四年。

  它既制订了农民的政治纲领,又提出了超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前者为洪秀全制订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该文件提出了“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有不饱暖”的平均主义方案,后者是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干制订的《资政新编》。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发展近代化的交通、邮政、水利等事业。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方案,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在农民运动中提出的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

  它率先改造和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洪秀全把基督教改造成中国化的拜上帝教,并以此作为反清和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武器。

  此外,它在中国打响了既反对封建主义统治又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炮;它首开中国农民运动批判儒家经典的纪录;它首倡实行男女平等等都开创了中国革命运动斗争的先河。

  定都南京以后,由于频繁的军事斗争使太平天国无暇顾及南京的城市建设。不过,作为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太平天国还是在南京留下了很多弥足珍贵的遗迹供人垂念追思。

  太平天国天王府清朝时为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太平军攻占南京之后在两江总督府衙旧址的基础上,修建宫室,作为天王洪秀全的王府。

  太平天国天王府是太平天国的宏伟建筑,规模极大,周围十余里,重墙两道,每道围墙都高达二丈多高。建筑分外城、内城两部分,两城分别名为“太阳城”和“金龙城”。太阳城的正门是天朝门,门前边有御沟,沟宽、深各两丈,沟上有桥,桥前面有一块镌刻着“天朝”的石坊。金龙城的正门是圣天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三层高的“朝房”,正面为金龙殿,金龙殿后有二殿、三殿、后宫林苑。金龙殿十分宏伟高大,瓦顶重檐、雕梁画栋,殿内四壁有彩绘的龙虎狮像,十分富丽堂皇。

  1864年,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围剿势力过于强大,天京失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清兵攻陷南京后,在城内疯狂的抢劫虐杀,恢弘的天王府被付之一炬,南京再次见证了一个政权的兴与亡。

 


中华民国


  清朝末年,风云四起,1911年,农历辛亥年,武昌首义,全国响应,清廷统治顿时土崩瓦解。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1911年12月20日,17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决定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优势被选举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

  临时大总统府设在南京城内旧两江总督衙门内。当晚11时,举行了大总统受任典礼。孙中山宣读誓词。同时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

  由此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专制统治被推翻,南京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中华民国成立后不久,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随后革命志士们继续进行前仆后继的革命斗争。1927年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军攻占南京,国民党宣布中华民国奠都南京。

  国民党政权定都南京后不久,就着手国都规划建设,并下设“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 1929年12月,《首都计划》正式由国民政府公布。《首都计划》是南京在民国时期编制的最完整的一部城市规划。

  《首都计划》的指导思想:提出“本诸欧美科学之原则”、“吾国美术之优点”作为规划的指导方针,宏观上采纳欧美规划模式,微观上采用中国传统形式。城市空间布局以“同心圆式四面平均开展,渐成圆形之势”。明确提出避免使城市发展呈“狭长之形”,避免“一部过于繁荣,一部过于零乱”的非均衡发展。道路系统引进了林荫大道、环城大道、环型放射等新的规划概念与内容。

  城市建筑形象提倡“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及新街口、秦淮河地区都充分体现了上述规划思想与观念。《首都计划》还在规划方法、城市设计法案、规划管理等诸多方面批判地借鉴了欧美模式,在规划理论及方法上开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之先河。

  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1929年国民政府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上市的又一杰作,它是当时青年建筑师吕彦直设计并监督施工完成。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墓地全局呈“警钟形” 图案,寓“使天下皆达道”之义。陵墓建设自1926年1月破土动工,至1929年6月1日奉安大典,主体工程历时三年多,到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环绕中山陵的主体建筑,还有一系列纪念性建筑,如为便于孙中山先生家属守灵而在陵墓后上方建造的永慕庐、存储奉安大典纪念物品的奉安纪念馆以及宝鼎、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光华亭、行健亭、藏经楼等,都是当时各界人士和海外华侨为缅怀孙中山先生而捐资建造的。1937年,作为中华民国首都的南京沦陷,入侵的日本军队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至少30万同胞遇难。

  直到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千年古城南京又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